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情况,推动新发展——十四五党课
2020-12-10 51

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情况   推动新发展

 

XX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 20 世纪 20 年代,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 1928—1932 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按照这个发展模式,从 1927 年到 1937 年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斯大林逝世后,政敌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感慨地评价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斯大林是令对手不得不佩服的人。足见其杰出和伟大。《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明确了二战后的体制机制。斯大林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集大成者,其标志是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并以此为基础打败了法西斯德国,这就是斯大林的两大历史功绩,永远抹灭不了。由此可以充分肯定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此我们对其不作全面的功过评价。此后,中国、越南、古巴、朝鲜(七年计划)等国家纷纷效仿,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之一。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用五年计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但对于处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制定五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并加以落实几乎不可能。《福布斯》有一篇文章曾写道:“我们目前的体制不能实施类似五年规划的方案,因为我们无法让政客承担责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曾说:“在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人只在为下一届选举规划”。虽然任何政党在竞争选举中,都会提出所谓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但选民很清楚,一旦选不上,这些规划都是空的,即使选上,四年后如果该政党下台了,这个规划也就可能终止了,或根本都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个长远的规划将被新的政见和规划替代。这是西方制度的一个重大弊端。

相反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有制定规划并落实的制度优势。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制定的长期规划。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共制定了 13 个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所谓“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毛泽东则指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温饱、小康、现代化。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这是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安排。这三个阶段,目标接续、从未间断。从三个阶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经济从增长到发展、从计划到市场、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变迁。五年规划作为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总结经济发展教训的重要工具,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成长、停滞、壮大。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五代中央领导人领航掌舵,紧紧围绕国民经济规划明确的任务,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和实现规划目标。

从 1953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对我国创造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计划的主题为: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三五计划(1966—1970):三线建设、备战备荒。四五计划(1971—1975):严重失控、调整战略。五五计划(1976—1980):新跃进、大转折。六五计划(1981 —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计划(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计划(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计划(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计划(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规划(2006— 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十二五规划(2011—2015)科学发展、转变方式。十三五规划(2016—2020)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从“一五”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规划”都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思路、丰富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承载上上下下,对应大大小小,兼顾左左右右。

近七十年的发展,以“五年规划”这种发展模式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这期间以毛泽东、邓小平、XX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五年规划”发展模式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僵化模式,邓小平勇敢抛弃苏联僵化模式,XX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成就了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五年规划”的发展模式实践探索具有“五个鲜明特征”和“五个有利于”。“五个鲜明特征”即:一是计划性,特征是按比例发展;二是长期性,特征是按宏观目标发展;三是连续性,特征是一张蓝图发展;四是人民性,特征是按需求发展;五是项目性,特征是编制具体的项目促进发展。“五个有利于”即:一是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国家战略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重大中长期战略实施;三是有利于有步骤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解决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四是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动员全党和全社会为中长期规划实现而奋斗。国民经济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宏观与微观、远期与近期、上级与下级、政党与民众、项目与目标、内部与外部、国家与个人等等都是“五年规划”发展要处理好、协调好、统一好、结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具体的问题,更多则是宏观问题,要有理性的分析,才能明方向、知大局、走远方。普遍性与特殊性怎么结合?内因和外因怎么结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解决?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怎么解决?都要体现其间。特别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解决好一直贯穿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六四风波都是明证,全球流行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明证。

XX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点、处于“两个大局”之下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十四五”规划关乎国家发展的走向、关乎社会的长期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全会指出:“将‘十四五’规划与 2035 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央的基调已经明确,XX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XX全会精神,关键在于三句话,即: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进新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中心组学习的主题。

一、适应新形势

1962 年,毛泽东曾预言:“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50 多年过去后,历史与实践证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党的十九大以来,XX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作出相应的决策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对此,XX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这是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来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关乎我们对形势的判断。对于这一宏大概念,学术界从“变局”的起点、时间跨度、内涵及实质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虽然学者们阐释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清末,李鸿章无论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都是中国国运由盛而衰的转变。如果把李鸿章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视为一场危机和挑战的话,那么习近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