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对2020年安全生产工作作以简要汇报,并对2021年工作进行安排。
202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聚焦事故防范,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总的来看,2020年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组织领导更加有力
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规定为主轴,推动党政领导责任层层压实。**市长多次亲自带队深入企业、施工工地等检查安全生产;我作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市长,坚持周督导、月排名、季通报的工作机制,及时研判分析、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市委常委会每半年、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带队检查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形成了党政同责、高位推进代定叧収的工作机制。
(二)治本攻坚更加有效
一是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质扩面。以市安委办统筹、乡(镇)、街道办事处推进、相关部门行业指导、企业具体落实的推进方式,围绕规上企业真建真用、重点行业全面拓展、小微企业扩大覆盖的模式,深入推进“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质扩面,将安全生产责任、风险识别、隐患排查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落实到最小单元,切实解决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表面化、模板化、形式化问题。目前,道路交通、工贸行业、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重点行业(领域)规上企业已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覆盖,其他行业领域正在按要求逐步推进。二是安全隐患排查提质增效。邀请省级安全专家,每月检查一个重点行业(领域),全年随机抽查120家企业(单位)。通过专家查隐患,弥补监管力量及技术不足,查找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倒逼企业主动排查风险,消除隐患,有效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三是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全市始终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散乱污企业、烟花爆竹清零、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生产三年行动等各类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排查一般生产经营性单位50627家次,督促整改安全隐患23327处,关闭取缔261家,罚款181.88万元,约谈教育33次,曝光105家次,拘留19人,查处交通违法12728次。2家烟花爆竹批发零售公司库存实现全部清零,有效保障了全市安全形势稳定。
(三)安全氛围更加浓厚
组织开展“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宣教活动,以及安全宣传教育“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面向社会公众集中宣传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常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安全生产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工作稍有松懈,事故就会反弹。**、2019年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起1人、2起1人;2020年,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5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019年的2倍、5倍。这就充分说明安全生产工作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安全防范、监管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从企业看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许多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不足,企业主要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对本单位的一级风险不了解, 安全投入不足,建设过程不重视,奖惩制度未有效实施,造成风险辨识不全面、不彻底,风险分级不准确,管控级别缺失或者管控措施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等。一些企业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潜在诸多安全风险。不少企业在安全教育培训、设备设施管理、应急预案编演等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较多,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企业甚至是高危企业隐患丛生。一线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违章操作屡禁不止,从操作手、一线管理人员到企业业主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不足,警惕性不强、思想麻痹、工作要求失之于宽的问题,为图省力、省时、省事、省投入、省成本而违规违章操作,直接引发事故。宣传教育方式实效不强,缺乏安全行为习惯培养,一线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社会公众自觉、自律的气氛尚有差距。
(二)从管理看
安全监管不到位、行业管理不落实、监管执法不严格、隐患排查治理及“打非治违”流于形式等问题依然存在,双重预防体系实际运行质量不高。部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水平有限、认识不足,对双重预防体系标准认识不清。没有将双重预防体系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双重预防体系在普通员工中的知晓度不高,没有落实到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有些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流于形式,过度依赖中介机构,自己成了“甩手掌柜”,或者把这项工作只落实到安全部门或个别同志身上去,以编材料、搞台账为主要内容,使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与实际安全管理脱钩。
(三)从形势看
部分乡(镇)及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能力不足,事故防控措施落实不力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