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应急管理局2022年工作要点谋划  
2021-12-30 15

区应急管理局2022年工作要点谋划  

      

为扎实推进2022年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区应急局专门召开班子会议,对明年的工作进行早谋划、早研究、早部署,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加强应急管理,全面提升应急处置  

(一)编制安全规划。按照《xx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编制安全生产规划,制定相关规程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二)完善预案编制。编制全区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建立本级应急预案数据库。督促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修订完成本辖区、本行业总体和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完成本单位应急预案。建立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和演练工作。  

(三)建立责任体系。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明确并细化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责任。日常应急管理方面,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方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灾后调查评估等综合监督管理,牵头做好救急、救援、救灾工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相关灾种隐患排查、风险防范化解、灾情监测预警等的监督管理。在安全生产监管方面,建立安全生产考核细则,进一步明确街道办事处和行业部门的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  

(四)完善救援队伍。以区消防救援大队为骨干、武装部预备役民兵连为补充,强化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日常训练等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增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做到战训结合,协调一致,救援有力,提升救援队伍应对全灾种的救援能力。同时按照专业化、规范化要求,逐步建立或完善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有重大危险源企业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疏散自救、现场互救和就近救援能力。  

二、做好防灾减灾,全面提升能力建设  

(一)依托**街道办事处东苑社区,以“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积极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  

(二)制定出台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响应办法,建立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四级响应标准,最大程度预防各类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切实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主要从减灾救灾资金和应急管理装备资金方面入手,积极对接上级主管单位,确保及时联系,快速跟进。  

(四)建立应急管理、公安、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消防救援以及宣传、网信等有关部门参与的会商机制,针对事故灾害发生规律、季节特点等,适时开展联合会商,分析研判事故灾害发生、发展趋势,科学有效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三、强化安全监管,全面提升监管水平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按照应急管理部建设全国统一的指挥中心的要求完成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工作。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村农业、卫生健康、消防救援等有关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对接共享,形成全区应急管理“一张网”调度指挥信息保障体系。  

(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严格按照《xx省深化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要求,积极落实省、市应急部门安排的双重预防各项工作任务,对今年已经完成的6家示范企业以及所有的非煤矿山和危化企业,进行提标提升,其它规模以上企业,明年全部完成。  

(三)严格依法行政执法。落实好《全区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方案》要求,抓好今冬明春的安全生产工作。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时间节点,全年开展不少于6次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通过隐患排查、隐患整改、警示教育和执法处罚、办理行政执法委托等手段,全面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在全区形成应急管理工作高压态势。  

(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日”“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推动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 “七进”活动,落实好“三级安全”教育,加强企业负责人、企业安全监管队伍、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安全意识和防范水平。  

四、强化党建引领,打造高素质应急队伍。  

认真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以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引领应急管理工作的高质量。深入学习贯彻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注重学习的实效性。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加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