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踔厉有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2023-11-20 25

同志们: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开幕会上的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的党课,我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踔厉有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为题,为大家讲解党的****报告中的全面依法治国部分。

一、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作出总体规划和部署。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入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关系着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是党的****报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部分的开篇语。那为什么要进行这场革命?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理论上又系统地强调了三点,这三点论述也被写入党的****报告。第一,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增强政治统治正当性的关键所在。第二,全面依法治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法治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更要保障人民享有的广泛权利,内含着对美好生活中各类可欲价值的追求,直接关系人民福祉和群众安康。第三,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为法治能够“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与人治等其他治理方式相比较更加着眼于将来、有利于长远。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指向,要逐步实现整体富裕、普遍富裕,就要坚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打造橄榄型分配结构,而这内在要求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公平正义既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法治表达。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即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安排。就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言,这体现为加强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在财富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税收、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在法治领域,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法治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得到满足基础上,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公平正义需求日趋广泛,愈益期待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解决好制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有效满足人民的法治新需要新期待。

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增强法治思维能力。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出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通过法律制度进一步强化道德底线。同时,借助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在更好发挥法治对物质文明建设规范引领作用、强化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同发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党的****报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部分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概括和提炼,清晰地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内在逻辑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有力地回答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怎样的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总体部署和在未来五年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法治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