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
2025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奋进新时代,贵州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考察的精神实质,悟懂“黔”行路上的“民生”之“贵”,从中汲取奋进拼搏的力量,认真走好新时代的民生之路、文化之路、发展之路,真正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满意答卷。
悟懂为民之行,“贵”在让口袋“富”起来、乡村“美”起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党员干部要“身”入基层,“心”到群众,学习“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心中有人民,行动就有力量”的信念,一步步推进、一茬茬做实,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同时,坚持实干导向、系统思维,“十个手指弹钢琴”,善于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执好宗旨意识之“妙笔”,交出群众满意的答卷。更要善于用能力“破茧”乡村治理新难题,让人民群众口袋“富”起来的同时,脑袋“活”起来,生活“靓”起来。
悟懂文化之行,“贵”在让技艺“续”起来、特色“火”起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奋进新征程,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通过理论宣讲、文艺汇演等形式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深入民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帮助建立非遗项目动态保护名录。围绕“三大要素”,深入实施“四大行动”,从系统性提升“黄小西吃晚饭”景区品质、“支支串飞”“小车小团”“一场三站”等方面,推动文旅、农旅、体旅、桥旅等融合发展,让民族文化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焕发新生,守护好各民族精神家园。
悟懂发展之行,“贵”在让数据“跑”起来、技术“强”起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贵州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产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广大党员干部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做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新篇章,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善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为产业升级提供底层支撑。更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为全社会创业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服务产业升级中锤炼本领、提升境界。
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2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调研。他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贵州考察调研,在黔贵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且温暖的瞬间,花茂村的欢声笑语、化屋江畔的青山绿水、侗寨里的载歌载舞,一路向“黔”,不变的是总书记的“情深意重”。此次贵州行,不仅为黔贵大地定下了未来发展蓝图,更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行动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循迹“贵州之行”,奋勇向“黔”,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感悟“为民初心”。基层情况“千变万化”、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基层百姓“千家万户”。基层治理任务艰巨、纷繁复杂,大到产业发展,小到柴米油盐。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贵州都提到了基层治理,2021年在金元社区考察时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贵州人民牢记嘱托,多措并举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如“十五分钟生活圈”“农村五治”“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有效化解了群众的新需求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总书记情深意重的为民初心,多深入群众中,俯下身子倾听家长里短、看看柴米油盐、问问急难愁盼,积极办实办好民生实事。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守为民初心,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使命感书写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在“饮其流者怀其源”中感悟“传承匠心”。“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一首《侗歌声声唱给党》将这座“侗族大歌之乡”的特色文化展露无遗,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走进侗寨,还可以看到古朴的吊脚楼、非遗乐器、蜡染工艺等,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呈现,这座拥有“侗乡第一寨”美誉的古寨正在“活起来”“走出去”。从以苗族为主的化屋村到以侗族为特色的肇兴寨子,无一不体现出总书记对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发展的情深意重。广大党员干部当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感悟情深意重的“传承匠心”,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尊重各民族文化,带头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平台,让“久居深闺”的民族文化“抛头露面”,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不断擦亮“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
在“春华秋实耕不辍”中感悟“发展决心”。在村寨的信团鼓楼,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循迹总书记的“贵州行”,始终贯穿着对脱贫工作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关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近年来贵州一直坚持总书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了一系列具有贵州特色文化的名片,比如“村超”“村BA”“黄小西吃晚饭”“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等。广大党员干部当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感悟情深意重的“发展决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始终坚持“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充分调研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特色农产品,书写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奋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