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磨砺、致远——唐越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与各位分享我的成长故事。首先要衷心感谢组织给予的宝贵平台,更要感恩各位领导如春风化雨般的栽培与厚爱。今天,我想用“成长、磨砺、致远”三个关键词,向各位汇报这四年来的心路历程。
回望2021年那个蝉鸣盛夏,初入工信系统的我,恰似一张亟待书写的白纸。幸而,在这方成长的沃土上,我遇到了三位重要的引路人。我的科长贺游磊同志,犹如一位耐心的书法老师,从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教起——那些看似琐碎的小材料,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成为了我理解政务工作的启蒙读本。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朱肇诗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他推荐的“每月精读一篇讲话稿、一篇行动方案”的方法,就像在茫茫文海中点亮了一座灯塔,至今仍指引着我的学习方向。而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社军则以他独特的“文字炼金术”深深影响了我,那些经他修改的文件,总能化平凡为精彩,让我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深度。更难忘那个临武的黄昏,当错过末班车的我茫然无措时,是已经远行的张社军局长特意折返,用一个小小的举动诠释了什么是“枝叶关情”。这些温暖记忆,如同散落在成长路上的珍珠,时刻提醒着我:青年干部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温度。
当然,成长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记得初入职场的那些日子,面对纷繁复杂的业务要求,我时常陷入“本领恐慌”的焦虑。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甚至让我的发际线成为了朋友们善意的谈资。但正是这些磨砺,让我逐渐明白:焦虑如同流沙,越是挣扎陷得越深;唯有保持定力,像竹子一样默默扎根,才能迎来真正的拔节生长。现在的我,学会了在繁忙工作中保持平和,在压力之下寻找突破,这或许就是岁月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展望前路,我愿以“既要做专家,也要当杂家”为目标,让业务能力从公文写作的“精耕细作”拓展到处事为人的“广袤天地”。就像郴州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事业,既需要专注的“工匠精神”,也离不开开阔的全局视野。我将继续以“归零心态”面对每一项任务,在总结中沉淀,在创新中突破,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干部的使命担当。
最后,请允许我化用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热情?因为我对这份事业爱得深沉!谢谢大家!
铸就“志气”、夯实“底气”、激发“朝气”、涵养“正气”
——陈灿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入职四年来,我工作中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要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今天很荣幸作为青年代表发言,下面,我汇报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
谈到青年,我想到了三个词,希望、责任、力量。一是希望。毛主席曾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工信青年干部,我们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二是责任。回望历史,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龄仅28岁。正是这群为革命事业努力奋斗的有志青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扛起了救国救民的责任,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开启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征程。三是力量。上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这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壮举,背后是无数青年的热血与奉献。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以生命为笔,绘就了红旗渠的蓝图,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希望点燃责任,责任催生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如何不负这份希望,不负这份责任?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