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与探索
2025-06-30 0

 

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与探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能够引人深思、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还是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坚定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接下来我从“乡村文化振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词语,但是它的定义有着久远、复杂且深厚的内涵。文化一词中蕴含着自然界天道的规律与人伦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并且两者互相联系,以维持社会的运行。“文”与“化”相结合表明了“以文教化”之意,体现了文化有着柔和感化教化功能,与暴力野蛮相对立。大多数研究该领域的学者认为,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能够体现行为习惯和风俗习性。并且,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衣食住行、伦理道德等方面。

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释,一是文化具有实践性,文化的生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实践中变化发展。二是文化具有创造性,在人类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创造出来。三是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群体在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环境,而群体中的个体在各自的生活方式、生存技巧、生产技能等劳动中习得基本的生产生活规律,从而将这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方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四是文化有着影响人发展的精神力量,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五是文化具有发展性,不同群体所形成的核心精神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变革,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传承与发展,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环境变化,文化得以更替与传递。

而“乡村文化”则是中华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来源。乡村文化是广大乡村群众在乡村这个大环境下发展形成的,主要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方面。一是乡村物态文化。是指乡村文化中那些可以触碰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这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乡村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是乡村有别于城市的显在表现之一,处于乡村文化的基础层,比如我们的豫南农耕文化。二是乡村制度文化也称乡村社会文化,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村规民约。三是乡村行为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习惯。四是乡村精神文化。是指在乡村大群体中存在的共同的心理和情感特征。

乡村文化反映在乡村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里,包括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等等。乡村文化同时也体现乡村及居民的精神面貌中,主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乡土人文气息,比如平时的文化活动、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道德观念等等。

二、为什么要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报告中提到五大目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振兴、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振兴、乡村文化人才的振兴以及乡村公共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指寻找出乡村中存在的丰富、优秀并且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资源,要传承和保护好优秀乡村文化,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文化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乡村文化同样是一个乡村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坚定广大村民群众的乡村文化自信,激发活力,丰富群众生活。在党的XX大报告中对建设农业强国提出指导方针,要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工作,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积极推进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树立良好家风,对提升乡村振兴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塑型和铸魂,乡村文化可以从根本上塑造新时代农民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乡村产业发展,文化资源是重要依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生产力,乡村文化可以作为乡村产业的生产资料和动力,优秀的乡村文化可以积极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例如我市的一些乡村,利用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对乡村文化的创意再改造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改变了以往贫困落后的面貌,拓宽了村民的就业途径,也增加了乡村整体的收入,这种由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化经济方式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巨大转变,可以为乡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同时优秀乡村文化中的部分村规民约、道德风尚还可以维护家庭、邻里关系和睦,培育乡村淳朴民风。

二是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主体、人才和组织、精神动力以及智志等方面的保障,对于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有着悠久而又深厚的农耕历史,农民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村民这一主力军的参与。但由于我县乡村之前长期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力量薄弱,村民的知识水平存在大量不足,这样的村民很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乡村振兴在文化方面的总要求是乡风文明,这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振兴的内涵和判断乡村是否培育好优良风气的重要标准。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保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的风气不歪斜,使其始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塑造一种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现代乡村社会美好风貌,让文明乡风充实乡村的各个角落,避免不良风气对乡村社会的侵袭与影响。同时乡村文化振兴还能源源不断为乡村、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涵养,用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发掘他们的智力并培养他们的志气,拒绝“躺平”,拒绝只有物质充足而志气低迷的现象,引导村民认识到人自身的价值是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的,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三是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方向标。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来看,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始终具有坚韧而长久的生命力,甚至可以深深影响社会发展与变革。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乡土文化,饱含了中华民族深刻而又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乡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质和文化“两条腿走路”,乡村振兴也离不开物质保障和文化引领的共同作用。乡土文化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因可以引导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不脱离正确轨道,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利用当地独有的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三、我县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乡村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足

第一,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心不强。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身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90年代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农业社会迅速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水平远超农村,城市在社会结构所占比重不断攀升。这些原因也导致了农业收入的相对减弱,造成了从事传统性农业的农民只能维持低质量的生活,从而农民从心理上对土地产生了割舍感,开启了“农民工”的热潮。农村向城镇规模性和持续性的人口迁移,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显著性的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和跨区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由于绝大多数人认为城市和乡村分别代表现代和传统的两极,因此城乡融合中出现的社会矛盾根源之一,是来源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这种文化的冲突不仅造成了农民在城市中个体城市边缘化状态,而且导致农民对自我价值丧失了自信,认为乡村落后于城市。这种认知使得农民从主观上盲目舍弃乡村文化,淡漠传统民俗节日,摆脱乡规民俗的制约,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淡化。同时过度地追逐城市文化,盲从现代性文化和行为,导致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在农村社会的盛行,进而导致了乡村伦理道德失去原有风貌,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化的交往方式。近些年,我县部分群众对于传统节日仪式感逐渐淡薄、农村地区各种民俗节庆不兴等文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归结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淡忘。而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亲情羁绊、敬祖意识、对自然的敬畏等内涵,现如今传统节日被淡忘,也就意味着乡村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