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刚才,×同志通报了前一阶段沿×河生态带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作了补充汇报,王新军同志就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大家要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升站位,提高认识
建设沿×河生态带,是XX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在×的具体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对推进×深度融合、保护沿×河生态环境、促进滩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看,我们全面推进沿×河生态带建设已经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顺天时”。×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化,其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发展大局。关于大江大河的保护,XX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XX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建设沿×河生态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省委×届×次全会上,×书记将“沿×河生态带”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部署。×月×日,×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再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XX生态文明思想和对×河保护治理工作的指示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沿×河生态带建设,以实际行动扮靓母亲河,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河滩区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在今年全国“XX”期间,×河生态带成为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等×省区政协主席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省全体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提议,建议将×河生态带建设列入国家战略,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
二是“占地利”。×河流经我市×公里,沿×河滩区面积×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居全省之首。过去×河一直是×与×之间的天堑,但随着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两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河将成为连接×两市的重要生态纽带,也为×两市跨河发展、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河不是×融合的包袱,而是两地融合的资源。×、×、×和×示范区“三县一区”与×隔河相望,沿×河滩区内生态资源结构完善、类型丰富,是×河段的精华所在,散落着××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万亩桃园等景观,既是×深度融合的战略支点,也是建设沿×河生态带的重要节点。加快沿×河生态带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与×深度融合发展,助推×大都市区建设。
三是“应人和”。历史上,沿×河区域洪涝灾害频发、自然环境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区域发展短板突出。×河沿岸群众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牺牲。随着以小浪底等为代表的×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调水调沙等治沙理河策略的实施,×河基本实现安澜。但沿×河生态依然脆弱,×河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突出,滩区群众盼生态改善、盼产业发展、盼生活富裕的愿望强烈。建设沿×河生态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母亲河重新焕发靓丽的风采,打造沿×河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让生态塑造空间,让空间创造价值的发展转型。通过改善沿×河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而增强空间要素价值,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改善滩区的生态、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乡村“五个”振兴。经过两年的谋划与推进,全市各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对沿×河生态带建设充满了期待。
二、准确定位,明确原则
我们建设沿×河生态带的定位,就是要将其建设成为×河岸边的山水园林、×大都市区的生态绿核、×融合的生态纽带、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重要平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验区、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样板区。
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保护优先。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总遵循,把保护×河生态作为沿×河生态带的优先目标和根本前提,绝不能对沿×河生态造成损害。二要坚持生态为基。生态是无价的,生态是沿×河生态带建设的根本和基础,要始终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放在首位,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带。三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作为我们沿×河生态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要坚持质量至上。沿×河生态带的建设,宁可慢一点也必须保证建设质量,要多做精品少留遗憾,要用真情、用匠心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生态工程。五要坚持开放带动。建设沿×河生态带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加强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文旅康养及生态建设等领域优秀企业,加强与先进企业的合作,在开放中实现共赢。六要坚持以绿为底。绿色象征着生命,体现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底色,也是沿×河生态带的底色,要持之以恒推进×河岸边的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生态和湿地资源保护,为×河这条“×河金带”镶上一颗颗“绿宝石”,绘出×河的“绿色廊道”。七要坚持以水为脉。水是整个沿×河生态带的脉络,要以×河为主动脉,高标准打造互联互通的生态水网体系,打通沿×河生态带的脉络。八要坚持以文为魂。要深度挖掘在我市×河流域内发生的历史事件、诞生的历史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流传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传承的民间工艺和文化传统,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要深入研究如何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现代的表达方式,转化成具有竞争力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产业,要探索发展3D、5D、VR、动漫、网游等新兴产业,让人们乐于去娱乐、体验,主动了解×的历史文化,通过守正创新,真正让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九要坚持以业为基。建设沿×河生态带,生态产业是支撑。要树立“生态+”的融合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形成“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模式,推进生态、水利、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一)抓好体制建设。市级层面指挥体制架构已基本形成,项目指挥部、投资平台、各工作小组等也已相继设立。各县(区)要参照市里模式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并抽调两名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县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