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五五”精神心得体会汇编(8篇)
以过硬作风为笔绘就“十五五”规划壮美蓝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蓝图,没有过硬的作风作保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干事创业,干部是关键因素,要以过硬作风为笔,精心描绘“十五五”规划的壮美蓝图,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保持务实态度,筑牢“十五五”规划落实的根基。务实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十五五”规划涵盖了经济、社会、科技、民生等各个领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想将规划落到实处,就必须弘扬务实之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务实首先要做到深入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制定具体落实措施时,才能有的放矢,避免脱离实际。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传达和会议部署上,而要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务实还需真抓实干。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对于“十五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在科技创新领域,要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能只追求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的形式,而要注重实际应用和产业转化,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昂扬担当精神,破解“十五五”规划实施的难题。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必备品质,是推动“十五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所在。“十五五”时期,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如经济下行压力、科技创新瓶颈、生态环境治理等。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有担当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担当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退缩、不能推诿,要敢于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在深化改革攻坚中,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但党员干部不能因为害怕得罪人、害怕担风险而不敢改革,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十五五”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担当要有能力。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加强对“十五五”规划相关政策的学习理解,提高把握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在应对复杂问题时,要善于分析形势,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要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十五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营造清正风气,汇聚“十五五”规划推进的合力。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底线要求,也是汇聚“十五五”规划推进合力的重要保障。只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廉洁自律、清正廉洁。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杜绝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行为。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要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营造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在“十五五”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成为规划实施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比如在城市建设中,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让更多“新农人”在“十五五”舞台上绽放荣光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瞻远瞩,着重强调“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的战略意义,鲜明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更加凸显人才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各级党组织要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将培育壮大“新农人”群体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拓宽引才渠道、下足育才功夫、优化留才生态,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拓宽引才的广度,让“新农人”从五湖四海“归田园”。人才是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人才引进则是激活乡土资源的关键举措。作为壮大“新农人”群体的重要抓手,人才引进工作需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各级党组织要围绕重点发展方向,秉持求贤若渴的态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系统梳理产业发展、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建立“需求清单”与“岗位图谱”,实现靶向引才、精准聚才。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商运营、乡村旅游规划等领域专业人才,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柔性引才+短期派驻”等灵活模式,有效缓解乡村人才短缺问题。同时,全面释放引才政策红利,推出涵盖创业补贴、场地支持、金融信贷、子女教育保障等在内的“政策大礼包”,切实消除“新农人”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此外,积极搭建乡贤回归渠道,借助乡情招商、节日座谈、线上推介等形式,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网络达人等群体返乡创业,推动“人才外流”向“智力回流”转变。
提升育才的精度,让“新农人”在乡土课堂“壮筋骨”。干事先练“真功夫”,攻坚需有“硬本领”,唯有本领过硬,方能挑大梁、干大事。各级党组织打造“定制化”培育课程,围绕政策解读、技术赋能、市场开拓等核心版块,邀请农业领域专家、电商技术达人、优秀企业家开展专题培训,开设“田间实操课堂”“云端精品微课”“创业经验沙龙”等,重点讲解智慧农业技术、直播带货技巧、农产品品牌打造路径。建立“导师帮带”机制,选派经验丰富的基层农技人员、本土致富能手与“新农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手把手传授生产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对接技巧,助力“新农人”快速适应乡村发展需求。同时,搭建“实践练兵”平台,组织“新农人”参与农业产业博览会、乡村创业创新大赛、重点振兴项目攻坚,在实战中锤炼本领、积累经验。此外,鼓励“新农人”“走出去”,在考察交流中学习前沿技术与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视野与思路,着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善创新”的复合型“新农人”。
释放留才的温度,让“新农人”在田畴阡陌“深扎根”。环境优则人才留,服务周则事业兴。良好的人才生态是“新农人”安心扎根的重要保障,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蓝图”变为“实景”的重要支撑。各级党组织要围绕“十五五”规划擘画的宏伟蓝图,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设立“新农人”服务专窗,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全程代办”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政策落地实效,定期开展政策落实“回头看”,确保创业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直达快享,让“新农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成立“新农人”协会、创业联盟等组织,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抱团发展,破解“单打独斗”的困境。营造尊才爱才氛围,通过评选“最美‘新农人’”等先进典型,并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体广泛宣传其创业故事和先进事迹,增强“新农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完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条件,让“新农人”在乡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顺心,真正实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